• 1 偏鄉教育政策
  • 2 台灣偏鄉地圖
  • 3 老師哪裡找
  • 4 教育資源
  • 5 孩童臉譜

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

2013台灣偏鄉學童課後生活困境調查報告

2013台灣偏鄉學童課後生活困境調查報告

作者:兒福聯盟
2013-12 Web only 

儘管孩子們都非常懂事,甘之如飴地付出,這樣的早熟令人心疼。為了還給他們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,需要更多社會大眾的愛心,幫助孩子維持溫飽減少煩惱。


攝影:兒福聯盟

「家庭」是所有人的避風港,在外面遇到再大的風雨,只要回到家就能不用擔心任何事,而學齡中的孩子們,每天到學校之後就開始期待放學,期待回家看電視卡通上網打電動,享用爸媽準備的大餐;或者是忙著上各式各樣的才藝課,把下課時間塞得滿滿。但對於某些孩子來說,回家真的就可以萬事無憂、放心玩樂嗎?他們放學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?

為了解偏鄉學童的放學後的生活狀況,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(以下簡稱兒盟)於2013年10月18日至11月22日期間以台灣本島及離島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,本調查採集群隨機抽樣,偏遠鄉鎮係根據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的定義,以人口高齡化及地理偏遠來認定,依母群體分佈群體,抽取台灣75個高齡化鄉鎮及偏遠鄉鎮,依母群體分布情形抽取受測國小進行問卷調查,總計發出2911份問卷,回收2120份有效問卷,回收率為72.8%,在99%的信賴水準下,誤差不超過正負3%個百分點。兒盟就偏鄉兒童之現狀進一步檢視,綜合為整份調查報告,具體呈現偏鄉兒童的問題和需求:

每天放學回家後,便是小恩一天工作的開始。寫作業也不得閒:奶奶要喝水了,小恩趕快放下筆去幫奶奶倒水;奶奶要上廁所了,小恩趕緊闔上作業簿,扶著奶奶慢慢地走向廁所。除了煮飯以外,小恩也是奶奶強而有力的雙手和雙腳。「冬天幫奶奶洗澡時速度要快,因為廁所很冷,奶奶會一直咳嗽」、「醫生說奶奶不能一直坐著,每天傍晚要扶奶奶在家走走,不然膝蓋會更沒力」年僅10歲的小恩就像是訓練有素的護士一樣,無微不至地照顧奶奶生活起居。


一、偏鄉孩子放學後做什麼:張羅三餐,照顧弟妹或是協助長輩餵飯、吃藥…
◎「小阿信」八成偏鄉孩子放學後要做家事,近六成要做到兩件以上
◎ 近四成(37.8%)孩子要當阿公阿嬤的小看護
◎ 近兩成(17.2%)假日還要工作貼補家用,近三成假日從未出門過夜旅行,一般孩子有半數過夜遊玩三次以上

孩子們放學後離開學校,回到家裡要做什麼事?乖乖寫作業還是看電視?大部分的孩子享受充滿樂趣的放學時光,而另一些孩子回家之後不僅不能玩耍嬉戲,反而要幫家裡的大人分擔工作。許多偏鄉孩子因為家庭結構因素,需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,例如操持家務、照顧家中幼小的弟妹,甚至陪同年長的阿公阿嬤就醫也是他們的工作之一。

本次調查發現近八成(78.7%)偏鄉孩子放學後要做家事,65.7%的孩子經常要「幫忙打掃、整理家裡環境」、40.5%的孩子經常「幫忙洗衣服」、37.8%的孩子經常「陪阿公阿嬤看醫生、或是提醒吃藥」、30.7%的孩子要經常「協助弟弟妹妹吃飯、洗澡等日常生活打理」,另外還有17.2%的孩子「假日不能出去玩,要幫忙家裡工作賺錢」,根本就是電影阿信的翻版。

在這些繁瑣的家事中,偏鄉孩子們要做的事情可不只一件。超過一半(56.6%)的孩子要做兩件事以上,三成三孩子(33.1%)要做三件事以上,近兩成的孩子(17.2%)要做到四件家事以上,小小的身軀就承擔了幾乎所有的家務!一回到家他們就要忙著趕緊整理家裡、張羅三餐,幫弟弟妹妹或是行動不便的長輩餵飯、洗澡,儼然就像個小看護,甚至到了半夜也不能睡覺,要負責洗完一家老小的衣服,不然可能隔天沒得穿。

一般孩子與偏鄉孩子相比,兒盟於今年(2013年)針對一般學童所做的分擔家務調查 ,發現大多數孩子家務參與情形並不高,僅四成七會主動做家事(46.5%),與八成的偏鄉孩子要做家事相比,他們明顯要負擔更多的家務。

調查亦發現近兩成(17.2%)偏鄉孩子甚至還要犧牲假日的休息機會,不但不能出去玩,還要幫忙家裡工作(如收集資源回收、下田、看店等)以貼補家用,也難怪近一半偏鄉孩子(46.8%)一整年有52個週末假期,出去玩(含過夜)的次數不到一次(含一次),甚至有近三成(29.4%)完全沒有出門過夜的經驗。與一般學童相較,將近一半(46.5%)的孩子一年出去過夜旅行在三次以上。不禁令人深刻感受,同樣是孩子,生活的樣態竟然差異如此大。

偏鄉孩子放學後不是開心吃著點心、看電視卡通,而是要背負著沈重的家務,承擔起超乎他們年紀的責任,從簡單的打掃洗衣服,到陪阿公、阿嬤看醫生、甚至假日打工賺錢,幾乎一手包辦了家庭裡的大部分工作。這些「小阿信」們依然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生活,努力為家庭盡一份力,89.0%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家庭很幸福。顯示即使孩子們為家庭分擔許多工作,他們也依舊很滿足目前的生活,並且愛護自己的家庭。

由於媽媽賺的錢有限,兩包泡麵常常就是小雄家晚餐的主食,一家五口卻只能吃兩包泡麵,小雄說他不覺得苦,能跟媽媽還有弟弟們在一起,就是最幸福的…

二、偏鄉孩子放學後吃什麼:罐頭,泡麵、餅乾果腹,甚或沒有吃餓著睡著…
◎ 近一成偏鄉孩子(9.8%)放學後沒有天天吃晚餐
◎ 兩成六孩子(26.0%)常常覺得肚子餓
◎ 兩成左右晚餐菜色曾出現罐頭(25.1%),或以泡麵果腹(24.8%)

偏鄉孩子在學校的時候有營養午餐,回到家之後,他們的晚餐吃什麼呢?會是豐盛的菜色配上營養的主食,還是草草的進食作為一餐呢?調查發現近一成的孩子(9.8%)並沒有天天吃晚餐,一起用晚餐是很多人一家團聚的時光,偏鄉孩子卻沒有機會享受這樣的幸福,更令人擔心的是,這些沒吃晚餐的孩子也就是從中午12點以後就不再進食,他們的健康與成長令人擔憂。

即便是有吃也吃得不好,進一步詢問孩子上週晚餐的主食、菜色,結果發現23.4%的孩子們上週晚餐主食曾是餅乾或零食,而25.1%的孩子的晚餐菜色曾出現罐頭,甚至有24.8%的孩子曾以泡麵果腹當作晚餐。

我們驚訝地發現,孩子們的晚餐營養及份量都不夠多,沒有吃進足夠的營養及飲食攝取量,使得他們即使吃了晚餐,還是沒有飽足感,營養不足又常僅以點心果腹,對於處於發育期的孩子來說,這樣的晚餐內容是無法幫助他們成長的。也難怪26.0%的孩子常常覺得肚子餓,甚至10.9%的孩子經常在「睡前覺得肚子餓,但是家裡沒有東西吃」。如此高比例的孩子經常感到飢餓,令人憂心他們的健康。

除了晚餐菜色不夠營養,份量不夠多之外,同樣的餐點也會重複加熱放上餐桌,25.5%的偏鄉家庭「餐桌上的菜沒有吃完不會丟掉,會放著吃好幾餐」。從營養及衛生的立場來看,每餐以新鮮食材烹飪是最佳選擇,但因為偏鄉家庭經濟拮据,使得孩子們必須吃隔夜菜。隔夜菜的營養價值大幅降低,食物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在加熱的過程中流失,而且食物也有可能在保存過程中受到細菌污染,對孩子們的健康造成危害,也令人心疼。

小雄的媽媽在做打零工的工作,每天都在煩惱有沒有下一份工作,最長曾經有三周完全沒有工作,沒有錢到需要把家中的保溫瓶、鍋子,甚至是棉被去當鋪典當現金,過著身上幾乎只有銅板的日子,雖然媽媽外出工作時,會先把孩子們帶到鄰居家,由小雄來照顧弟弟們,但他還是覺得媽媽有工作的時候真的太好了…

三、偏鄉孩子放學後的煩惱:煩惱家中經濟狀況
◎ 二成一(20.7%)的孩子同住家人沒有穩定的收入(如薪水等)
◎ 二成三(23.4%)的孩子經常要「煩惱家中的經濟問題」

一般孩子遇到的煩惱,不外乎是與同儕相處的人際困擾或是課業問題 ,但偏鄉孩子的煩惱卻是更深的無奈。調查發現偏鄉因為就業機會較少,20.7%的孩子其同住家人沒有穩定的收入(如薪水等),在沒有固定所得的情形下,也影響了家庭的收入,使得偏鄉家庭的經濟狀況較差。因此將近四分之一(23.4%)的孩子會如小大人一般「經常煩惱家中的經濟問題」。

本次調查也發現,偏鄉家庭中常見爸爸媽媽為了改善經濟,遠赴外地工作,因此有較高的父母缺位情形,20.9%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,而也因為家庭結構較不完整,家中的大人忙著張羅生活所需,陪伴孩子的時間心力較少,難怪有17.4%的孩子覺得自己很孤單,沒有人陪伴,高於全國一般孩子平均值(12.4%)。

雖然小恩放學後,要照顧奶奶又要做家事,比起其他同學忙很多,但小恩覺得自己超棒的,能夠照顧自己最愛的奶奶,跟奶奶一起生活,讓她覺得自己很幸福…。

四、偏鄉孩子放學後的小確幸:我覺得我的家庭很幸福
要做的家事很多、吃的東西不夠豐盛營養、還要擔心家庭經濟狀況,看起來偏鄉孩子們的生活的確有些辛苦,但在這些煩人的困擾背後,我們也發現每個孩子對於家庭的認同感很高,非常喜歡自己的生活。

整體來說,偏鄉孩子的幸福感受並不會因為物質的匱乏而降低。85.1%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多采多姿的,86.5%的孩子認為生活充滿幸福快樂,89.0%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庭很幸福。即便是詢問一些比較負向的題目(「我覺得很孤單」、「我覺得這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」、「我認為生活是一件痛苦的事」),會選擇的孩子也是少數,意味著多數孩子仍認為自己是幸福的。

但若負擔了沈重家務與煩惱之後,偏鄉孩子對於自己的家庭幸福感受為何?會因為自己要分擔家務,而覺得自己的生活慘淡、一點都不精彩嗎?進一步比較要做家事與不用做家事的偏鄉孩子,可以發現「分擔家務」這個責任,對他們而言,一點都不能說是「痛苦」的事情。以卡方檢定檢測「是否需要分擔家務」與「家庭幸福感題組」各題之間的關係,發現部份題目具有統計顯著差異;在「我的生活是多采多姿的」、「我的生活充滿幸福快樂」、「我覺得我的家庭很幸福」等三題,需要分擔家務的偏鄉孩子,比起不用做任何事的偏鄉孩子,幸福程度更高。

需要做家務的孩子,覺得自己「生活是多采多姿的」的比例為87.1%,覺得自己的「生活充滿幸福快樂」的比例為87.9%,更有高達90.4%的孩子覺得「自己的家庭很幸福」。顯示要做家事的孩子們,他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的生活很辛苦,反而在分擔家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,更加認同自己的能力,也較滿意自己目前的生活。對比前面的辛勞付出,可以發現偏鄉孩子非常努力的跟家中成員一起讓家裡變得更好,即使犧牲了自己的休閒玩樂,或是物質享受不夠充分,他們依舊樂在其中,積極地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家庭。

五、點燃偏鄉兒童的希望之火,讓孩子只是一個孩子

近年景氣持續低迷,而物價卻不斷上漲,對於偏鄉家庭的經濟狀況更是造成了沈重的負擔,家長努力工作賺錢,想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,但在大環境的限制下,依然很辛苦的維持生計。因為偏遠地區工作機會較少,留在當地的往往是經濟弱勢的家庭,有許多家庭甚至沒有固定的收入,而這些偏鄉家庭中的孩子,相較於一般家庭,必須做更多的家務工作,例如清潔打掃、協助弟妹打理日常事務、陪同家中長者就醫,甚至假日還要幫忙工作賺錢。

在家庭環境拮据的情形下,他們更能體會大人的辛苦,把爸媽的辛苦看在眼裡,默默煩惱家中的經濟狀況,甚至伸出雙手幫助大人撐起這個家,承擔起大部分的家務責任,孩子們用小小地力量守護家庭,當他們覺得自己能為家庭付出且有所貢獻時,他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,反而覺得能跟家人在一起,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情。儘管孩子們都非常懂事,甘之如飴地付出,這樣的早熟令人心疼。為了還給他們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,需要更多社會大眾的愛心,幫助孩子維持溫飽減少煩惱。

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
http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54679-2013%E5%8F%B0%E7%81%A3%E5%81%8F%E9%84%89%E5%AD%B8%E7%AB%A5%E8%AA%B2%E5%BE%8C%E7%94%9F%E6%B4%BB%E5%9B%B0%E5%A2%83%E8%AA%BF%E6%9F%A5%E5%A0%B1%E5%91%8A/?page=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